采编公开课:同题报道如何告别“俗手”出“妙手”?
同题报道是指围绕一个人、一件事、一场活动、一个单位,诸多媒体同时进行的新闻报道。近年来,随着新闻媒介飞速发展,信息来源日益广泛,传播渠道愈发多元,信息处理方式不断更新,同题新闻报道已成为新闻生产的主要形式之一。
▲震后的九寨沟 张浪摄
随着媒介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,如何让同题报道从“公众”新闻成为“独家”新闻、让稿件出新出彩,成为摆在新闻记者、编辑面前的难题。
在同题报道这局棋中,如何下出“妙手”、减少“俗手”?从走好每一步“本手”开始锤炼基本功,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离现场更“近一点”
罗伯特·卡帕曾言:“如果你拍得不够好,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。”这句话虽然是形容摄影,但在同题报道中也同样适用。
突发事件是同题报道的重要领域之一。从汶川地震、芦山地震、九寨沟地震到茂县山体垮塌、攀枝花特大暴雨、乐山洪水,每遇大型突发事件,中新社四川分社都会派出小分队,迅速集结,带上装备齐全的应急包第一时间前往现场。
▲阿布洛哈村 张浪摄
大家深知,只有离突发事件现场更“早一点”、更“近一点”,才有可能采访到更有时效、更鲜活、更多元的新闻素材,确保采写的稿件更有价值,从而在同题报道中略胜一筹。
在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等大型主题报道中,“近一点”可以更好地感受新时代的乡村变迁。
位于凉山州的阿布洛哈村,三面环山、一面临崖,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。在2019年至2022年,四川分社记者先后6次前往阿布洛哈村采访。单篇稿件可能只是阿布洛哈村在某一个时间段的定格,但纵观所有稿件,结束“百年孤独”之后,悬崖孤村的点滴变化就在其中。
▲阿布洛哈村 张浪摄
对“近一点”的要求,还体现在大型会议、论坛、发布会的同题报道中。梳理中新社历年时政报道佳作,无论是《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红椅子》《人民大会堂的“静默”和“有声”》,还是《访不到的舒婷》《莫言的“议政路”》 ,无不是记者在会议现场近距离观察、梳理、归纳,方能在写稿时从“会议出走”,真正做到“会里有千秋,功夫在诗外”。
小切口发挥大作用
仅仅是到达现场,对于做好同题报道来说还远远不够,还需要注意信息的累积、细节的捕捉,让小切口发挥大作用。
突发事件中可以通过捕捉现场最具代表性、感染力的细节,带给读者更真实的“第一现场”。如淹过乐山大佛脚趾的洪水、震后清晨热气腾腾的红油辣子面、寒冬帐篷内“共享”的棉被、100多米高的山体因暴雨垮塌时被村民误认地震……
大型会议、论坛、发布会时一些流程外的“状况”,也能成为同题报道的突破口,为新闻点睛。如《厦门“庄稼汉”笑邀高雄“卖菜郎”来话“农事”》一稿,便巧妙捕捉到了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时任厦门市长庄稼汉回答台湾《旺报》记者提问期间“叙家常”的内容,稿件除了官员的回答,还有《旺报》记者在会后对回答的评价,不仅标题吸人眼球,文章更是回味无穷。
注意专业知识的储备
作为“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”,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新一轮发掘自2020年10月启动以来,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,也成为各大媒体同题报道的“必争之地”。
▲中新社独家探访三星堆文物保护中心 张浪摄
今年6月下旬,四川分社获得了深入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、文物保护中心进行独家深度采访的机会。
在探访文保中心时,记者发现了摆放在工作台的三星堆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兽、青铜神坛,以及3号祭祀坑出土的被称为“奇奇怪怪”的铜顶坛人像,通过专家采访以及观看电脑合成图片后,采写了《三星堆新出土铜神兽、神坛或可与网红“奇怪”青铜器“合体”》独家消息,并拍摄了大量图片、视频。
这条独家新闻看似巧合,实则和分社跑口记者长期跟进三星堆、熟知三星堆新发掘6个祭祀坑的点滴进展密不可分。同题报道中的独立角度是以记者对某个领域足够了解为前提,而非“拍脑门”的决定。
虽然三星堆发掘成果主要由数月一次的新闻发布会通报,但是四川分社记者依旧想办法从专家学者中寻找“第二突破口”。
如今年6月被《人民日报》、新华社大篇幅报道的7号祭祀坑“镇坑之宝”——龟背状网格型青铜器,四川分社在2021年10月的《(东西问)霍巍:金沙太阳神鸟何以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?》一文中曾首次对这件青铜器进行了报道。这篇稿件也于2022年上半年获得了2021年度四川新闻奖。
独立思考与良好沟通能力
同题报道要出新出彩,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记者而言尤其重要。无论是人、事还是活动,都应避免“被牵着鼻子走”,而应保持中立客观,加深对采访对象的认识。
▲中新社独家探访三星堆文物保护中心 张浪摄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往往是“七分采三分写”,稿件要写好,关键是要采好。如何提高采访技巧?八年前笔者参加中新社新员工培训时,曾有幸听过前辈讲解提问技巧,其内容适用于包括同题报道在内的所有报道,现摘取部分金句,与读者共赏。
● 问题的顺序一般而言先易后难,先次要后主要
● 采访时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,不要试图一味用尖锐、犀利的问题去挖掘爆点
● 提问要像圆周率一样,无限精准下去,尽可能用细节还原场景、环境
● 问题设计不要太复杂,表述越简单越好
● 遇到关键的内容一定要追问
● 不要一次性问多个问题
●采访时给对方反馈‘我明白了’,不要轻易说明你的观点
……
离现场更近、细腻的观察、专业知识的储备、独立思考与良好沟通能力,这些无非都是新闻的基本功。
同题报道如下棋,一味求新妙而忽基础,难免出现“俗手”,而真正的“妙手”甚至“神之一手”,往往是走好每一步“本手”后的厚积薄发。
作者:贺劭清